认识论
1.认识的来源 — 实践
(1)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感性的”指的是实践要受意识的指导,体现着主体的意愿和目的
“对象性”指的是实践绝不是主体自主的行为,它必须有指向的改造对象
“物质活动”指的是实践是具有物质性的客观行为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
社会政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当代实践的新形式是虚拟实践
(4)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2.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论
唯心主义在认识论的问题上持有“先验论”的观点,认为认识是先于实践而存在的,是一条“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在认识论的问题上持有“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实践是先于认识而存在的,认识只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旧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3.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2)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重要,重要性表现在: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4.认识的影响因素——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联想、想象、顿悟、灵感等认识形式也属于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激活作用、驱动作用和控制作用。
5.认识的规律——反复性与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6.认识的检验标准——真理
(1)真理的概念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点
真理的客观性: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3)价值
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的作用: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其次,价值评价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
最后,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4)自由与必然
错误观点一:只强调自由,否定必然,将导致“唯意志论”
错误观点二:只强调必然,否定自由,将导致“宿命论”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第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1978 年 12 月召开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1982 年邓小平在 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3、1987 年召开的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4、1992 年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5、1992 年 中共十四大指出:“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6、1997 年 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的独创性贡献。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中共十五大还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 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3.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南方谈话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改革中,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第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第二,共同富裕。
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3)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奋斗目标。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改革开放理论
① 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 开放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的要求:
一是在开放的范围上,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 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二是在学习的内容上,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三是在开放的原则上,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7)“一国两制”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
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评价)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分配制度: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评价)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第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及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是 发展
核心立场是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5.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评价)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第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